欢迎来到配资门户网! 请登录 免费注册 配资门户手机版
  • 客服中心

       3269027314 (广告合作)

       3269027314 (举报投诉)

配资门户网

搜索

王石书抢先读生命在高处!

2020-7-13 04:02| 发布者: kk3112| 查看: 402| 评论: 0

摘要: 王石书2003 年5 月22 日中午,珠峰,海拔8700 米,第二台阶,阴沉的云团低垂,飘着碎雪花,顶峰就在眼前,但我的步子却越迈越小,停顿的时间越来越长。突然感到呼吸困难,王石书胸口像要炸开的感觉,氧气罐里的氧气 ...


王石书2003 年5 月22 日中午,珠峰,海拔8700 米,第二台阶,阴沉的云团低垂,飘着碎雪花,顶峰就在眼前,但我的步子却越迈越小,停顿的时间越来越长。突然感到呼吸困难,王石书胸口像要炸开的感觉,氧气罐里的氧气用完了! “你们到底还有多长时间登顶?”在7000 米营地指挥的队长提出质疑,距第一次报告“差一个小时登顶”已经过了1 小时30 分钟。

“报告,王先生的氧气不够了。”扎西回答。

“停止攀登立刻下撤!”

扎西瞅着我。

我没有停步,抬手指了指珠峰的方向,继续挪动步子。

顶峰近在咫尺!顶峰的诱惑吗?当然诱惑,但不能被诱惑所迷惑:王石书许多死亡是发生在登顶之后的下山途中,因为在高峰缺氧和疲劳很容易使人做出错误判断和举动。我在攀登博格达峰时,多次飞滑翔伞时,都曾因为盲目自信犯过致命的错误,只是侥幸存活下来。再冒险,幸运不可能每每眷顾。王石书我知道没有氧气继续攀登的危险,但即使就此放弃,在8000 米以上的高度下撤,同样是危险的。自进大本营以来,集中全部精力,不为任何外界干扰所动,不做任何多余动作,保持充沛体力。

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,此时,就是要再坚持一下。

登山过程中,氧气瓶都设置好一定的流量,计算并留足登顶后下撤的时间。王石书如果途中耽搁时间长,可能会出现下撤途中氧气不足的情况。为什么在珠峰,登顶过程还算比较顺利的我,氧气在第二台阶就用完了呢?在高海拔雪山上,人的反应、思维都是迟钝一些的,当时也顾不上琢磨这样的一个问题。事后想想,觉得奇怪,但很多细节都记不清楚,也就不再深究了。

事过很久之后,自己回忆加上跟队友们求证,最有可能的情况是:队长出于好心,给予我特别优待,起初配备两名高山向导,还多带了一瓶氧气。平时我都习惯了照顾自己,但在雪山上,心里也没有把握,所以领受了队长的好意。因为多配了一瓶氧气,流量就开得大一些,可以有更好的状态。登顶过程中,英国队有队员受伤,需要护送下山。救死扶伤,义不容辞,我的一名高山向导加入护送行列,他把另一瓶氧气带走了王石书。氧气瓶流量开得比较大,到第二台阶,自然就把氧气用光了。本来得到特殊待遇的我,却反而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!

2009 年攀登马纳斯鲁,领队“考虑到老王的年龄”,决定给予特殊待遇。这次不是多配一个氧气瓶,但仍然给我配了两个高山向导。冲顶时,有一段需要修路,两位向导都以为对方在陪同我,于是就都去修路了。结果是,冲顶途中最艰险的那段路,我是一个人自己小心翼翼走过去的,现在想想还颇后怕!

两次惊险经历,让我更加感到特殊待遇这玩意儿,真不是个玩意儿。王石书大凡特殊,就一定不正常;不正常,多多少少就会出问题。叮嘱自己,也叮嘱山友:为我好,以后登山,就按登山的规矩、惯例来,该是怎样就怎样,千万别再搞特殊化了!

2003 年5 月22 日14 点35 分,我登顶珠穆朗玛峰。

顶峰是个雪檐,面积比想象中要大许多,可以同时站十几个人。

经常有人问:“从海拔8848(如今成了8844)米的高度俯瞰能看到什么?”

其实登顶那天云雾弥漫,还下着雪,能见度只有30 米,什么都看不到。还有朋友问:“你到山顶的一瞬间是什么感觉?”几乎没有一点感觉,按照高山医学估计,海拔8000 米以上极度缺氧环境中,人的智商相当于6 岁小孩。一般人认为在这个高度,肯定会感到恐惧和危险。实际上这些感觉都没有,虽然确实处处有危险,随时都有可能滑坠,但由于头脑迟钝,人却不感到害怕。体力消耗殆尽之时,人已经近乎于机械。

到达顶峰后,只能做两件事:一是照相,摆出站在珠峰顶上的“普士”(pose,姿势)证明自己来过了,这在登山行话中叫“取证”。两个人登到山顶,可以互相拍照为证。王石书稍微挑选位置和角度,然后“咔嚓”一下留下证明。另一件事是展旗。在那种情况下,从包里或怀里掏出旗帜展开,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。在平地上只要一眨眼工夫的动作,在海拔8000 多米上,搞不好得抠抠搜搜几分钟。

国旗是必须要展示的。同队友展开国旗,动作缓慢机械,极度疲劳,思维迟钝,没有激动,没有联想,只是担心能否活着回去。我还带了一面万科的旗,遗憾的是,费好大劲儿刚刚把万科旗掏出来,扎西就催促快下山,并不给我再次照相的机会。下撤途中起风,夹裹着雪花,天空铅灰色。

对讲机里,队长鼓励我:“昨天A组在8700 米的位置放了一瓶氧气和一个帐篷,能走到第二台阶的位置就有希望了。”慢慢往下挪动步子,感觉后脑勺发热,好像温暖的阳光照射着。王石书不禁感到奇怪,明明阴天飘着雪花,怎么会出太阳?回过头看,阴沉的云团盖着雪峰,哪来的阳光?是错觉。

继续往下走,感到脸颊发热,又有被阳光照射的感觉,心头涌出一种莫名的舒服感,双腿发软无力,就想一屁股坐下,迷糊一会儿——哪怕一会儿。只要能坐下,闭上眼,会多么舒服啊!那是极乐世界在召唤我,那就是天堂吗?王石书我感到忽然已经一脚踏进天堂的大门,再迈一步,不,只要坐下来闭上眼睛就进入天堂了。但即使真有天堂,人们还是愿意留在有黑暗、痛苦、奋斗挣扎的现实世界里。冷不丁绊了一下,脑袋清醒过来,告诫自己要保持头脑清醒,一旦坐下,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。

下撤到8700 米,第二台阶的位置,没有发现王队长提到的氧气瓶。继续下撤,路线上丢弃着许多空氧气瓶。扎西逐个掂量,稍重一些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还有氧气残存。找到一瓶,给我换上。也就维持个20 分钟,20 分钟之后再找,继续更换……

路线一边紧贴着峭壁,脚下只有两个拳头宽,另一侧则是千米悬崖或陡峭的冰壁雪坡。

把安全带上的铁索套在安全绳上,我一手抓住安全绳,另一只手扶着峭壁一点一点往下蹭。浑身恐惧。凌晨上来时如果能看到这么险恶,早就放弃登顶了。可现在只有硬着头皮下!

庆幸的是,在海拔8550 米位置,细心的扎西捡到一瓶氧气,竟然有1/3 的氧气量。王石书哪个马大哈丢弃的?连续吸三个小时也没问题呀!预计回到突击营地最多也就两个小时。走到海拔8460 米,突击营地的帐篷隐约可见,遇到两位背着氧气瓶前来救援的高山向导。换了一瓶满罐的,但老王打心眼里不乐意:本来找到的氧气已经够用,新换上的这罐,唯一作用只是增加此时最不需要的——重量。

2003 年攀登珠峰的队伍有7 名业余队员,有几位一直被看好的队员没能登上去,大家不怎么看好的我却登上去了。

我不被看好有两个原因:第一,著名上市企业董事长的身份;第二,52 岁的年龄。

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并不鼓励冒险精神。我把登山探险视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,王石书这种选择恰是独立人格的体现,而独立人格恰是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的。俗话说:“出头的椽子先烂。”民间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要随大溜,不要出风头、做出头鸟。这种过于重视群体的共性而忽视每个人的个性的思想,使得许多中国人都过度地寻求社会认同,趋于中庸。我是在改革开放中成就事业的,改革开放本身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一次民族文化的再造,意味着一次人性的解放,意味着生活态度的创新。

我相信,跟着时间的推移,更多中国人会接受登山探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。王石书不思进取的保守和因循守旧相关联,探险生活又和创新进取紧密相关。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探险精神和创新精神。我是作为一个人,一个独立的人去选择探险活动,而不是以一名董事长的身份。不过,如果董事长的身份能引起更多国人对探险运动的关注和思索,那也不错。

说到年龄,就攀登雪山而言,我的经验是:年龄大一些不仅不是缺陷,而且是一种优势。和大运动量的竞技体育运动不同,在缺氧、负压的高寒环境下,即使体力强者也只能缓慢行动,年轻者较年长者的体力优势不是很明显,而对适应艰苦环境的忍耐力、经受生死考验的承受力、面对荣辱的平常心以及体能调配的节奏等却是年长者的优势。

比如大刘,比我小10 岁,身体素质非常出众,2001年和我一起被授予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称号。登山过程中他的负重比我重,平日训练总能提前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到营地。按照状态判断,7个人中他应该是第一个登顶的,但那次他却没能成功。

事后总结,原因大概有两点。第一,对每个人来说,攀登世界最高峰肯定是很让人激动的事,大刘可能过早进入状态。第二,由于恰逢“非典”肆虐,这次登珠峰成了鼓舞国人与病魔做斗争的象征,获得全国上下关注。队员们突然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成为名人,显然不大适应。王石书大刘缺乏对付这种场面的经验,为人又特别热忱,登山过程中频繁接受记者正常采访,每天要回复互联网上的帖子,还要跟踪拍摄登山过程并将图片传给家乡的电视台。显然这消耗了他不少精力。到达海拔8300 米,第二天准备冲顶,他的精力已消耗殆尽。当天晚上,要大家各自选择是否登顶时,他明智地决定放弃。

我原计划在2004 年攀登珠峰,2003年是打算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。2002年10 月,央视10 频道《人物》策划“纪念人类登顶50 周年”专题片,找到王勇峰队长和我,建议卓奥友队改登珠峰,费用全由央视出,何乐不为?但我有顾虑,无论体能还是心理都还没有做好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准备。面对真诚的邀请,又是熟人朋友,我答应了,但有两个附带条件:第一,我不登顶,登到8300 米(略超卓奥友峰的高度)的突击营地就下撤;第二,不准央视记者对我跟踪拍摄。央视魏主任略显失望:“要是著名企业家登顶珠峰多带劲儿!不登顶也就算了,还不让对你拍摄,那还有什么新闻呢?”我坚持:“你们要是同意我的条件,我就改登珠峰,不同意我还是登卓奥友。”登到8300 米就下撤等同攀登卓奥友的高度,心理、体力都没有障碍;拒绝被记者拍摄则是经验告诉我:面对镜头,每个人都必须故作精神轻松状,时间长了,会很消耗精力体力。

这次进山之后,我就要求电视台不要拍摄,但因为央视要给每个人拍登山日记,在珠峰大本营,摄制组跟拍了我一天——这个你老王总得让拍吧?那天是从海拔5800 米走到6500 米,5个小时,平时我就是走自己的节王石书奏,轻轻松松。那天为了拍摄,安排我打头阵,后面的人想要走快些,就给我压力,我只好加快节奏,搞得人非常累。一累动作就变形,想哈着腰一步步走,可是镜头对着我,又只能挺着腰撑着。那是我走得最累的一天,晚上腿就抽筋了,苦不堪言。除了那天,整整两个月时间内,我一直要求自己,要让自己处在很放松的状态。

5 月20 日,从海拔7028 米的4 号营地,攀爬漫长雪坡,穿越大风口,抵达海拔7790 米营地。王石书疲惫的我早早钻进帐篷躺下打盹儿,忽听到大刘的叫喊声:“快出来,晚霞美极了!”但我坚持继续闭目养神。虽然喜欢高山摄影,但在攀登珠峰的目标面前,尽量避免多余动作。在极度消耗体力精力的缺氧环境下,减少多余动作是明智的选择。

“哎呀,大哥快出来吧,别装睡了。景色之美是我第一次看到的,太壮丽了!整个红霞染遍了珠峰,你不出来会后悔的。”

“说不出来就是不出来。”

尽管我认为52 岁的年龄不是问题,但仍清醒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毕竟不如30 岁、40 岁的人,必须采取一种合适的战术:保持冷静,调动全部精力、经验和斗志来对付面前这个巨大的挑战。我也发现,王石书自己的许多人生历练在登山中都会起到作用,如何面对荣誉,如何把握节奏,如何保持体力……

最后,我不仅成为7 个队员中登顶的4 个之一,而且全队中只有我没有受伤,完好无损地返回,甚至还有体力在回拉萨路上的山口飞伞。是因为我有更好的登山技巧吗?显然不是,而是因为我的生活阅历,使我以更专注、更谨慎的心态去攀登。

登山难还是做企业难?这是一位记者问我的问题。我1998 年开始做登雪山的准备,在国家登山队训练基地攀岩、攀冰,平时在健身房锻炼上肢力量。王石书到登珠峰之前,已经有四年登雪山的经验了。做企业呢?如果把事业当作山峰来攀登的话,我最多到了个半山腰。所以要问登山难还是做企业难,回答很简单,做企业要难得多,但登山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另一种意义。

不同场合,总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:“你登珠峰的做法令人佩服,但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,这样的做法对股东负责吗?”

我认为,不能因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就没有个人生活,就不能从事一些带有冒险性的运动。为了确实对股东负责,我一直把握三条原则:

第一,作为一个董事长,我是不是合乎董事长这个职位的要求,是不是具有担任这个职务的能力?至少到现在为止,我可以说自己是合格的,有能力的,基本胜任的。

第二,是否尽职尽责?有的人有能力,但不一定尽职尽责去工作。根据万科这么多年的经营状态,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,自己尽职尽责。

第三,作为上市公司,有很多股东对万科投资,但作为董事长不能就因此而丧失个人生活。

话虽这样说,但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规避投资者的风险,答案就是尽可能增加透明度。尽管登山是我的个人生活,但由于这项运动的风险性,我的行为仍可能会影响公司股票的行情。所以,我的登山行为就尽量透明,以便让股东知道这些情况。广大中小股东在我登山之前了解了情况,就可以做出判断:一种认为王石登山可能遇难,应该在他登山之前把万科的股票卖掉;另一种判断是,即使万科董事长遇难,公司也会正常运转,否则他不会去登山,这正说明公司运行良好。

1999 年登珠峰之前,只要我一“进山”,股价就微跌;只要我一“出山”,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。换言之,市场对我的登山行为是不认可的。但是也没办法,我还是照做。直到2003 年出现一个例外——那年闹“非典”。我们登珠峰期间,全国很多地方都不上班、不上学了,王石书人们没事做就在家里看电视,看登珠峰现场直播,队员中有万科的董事长王石。当时有个笑话:目前有两种死法,一种是感染“非典”而死,是“等死”;还有一种是去登珠峰而死,是“找死”。但是在“非典”期间,大家认为登珠峰很勇敢,鼓舞士气,我登珠峰的行为对万科投资者有了正面影响。所以在那时整个市场都不好,万科的股票却在升,一直到我下山,还在升。

珠峰大本营誓师大会上,央视主持人李小萌采访我:“你是目前中国登珠峰年龄最大的人,你觉得有没有信心?”那年我52 岁,没想过52 岁登珠峰会是个问题。当我从珠峰上下来之后,我发现年龄不仅不是一个问题,还是一个优势。

在我之前,中国人登顶珠峰年纪最大的是位46 岁的藏族登山家。俗话说“人过半百万事休”,按传统观念,过了50 岁要去登珠峰是有点不合时宜,尤其对一位成功的商业人士,更有点匪夷所思。之所以我不认为是问题,是有不同的参照系:1949 年之前,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 岁,有“人过七十古来稀”的说法,而到80 年代,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过70 岁,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挑战也应该进行调整才对。52 岁在中国是最大的攀登珠峰尝试者,而在国际上,2002 年,65 岁的日本男子石川富康登顶珠峰(不单单是尝试),比我大了整整一轮。而石川富康的登顶珠峰年龄最长者纪录只保持了一年,又被另一位日本男子,71 岁的三浦龙一郎打破。王石书人往高处走,山往高处登,既然要比就要和国际上比才更有现实意义。

我的感慨:登山既是人生的浓缩,也是人生的延长。

登山是艰难的,登山者可能随时都有放弃的念头。我也曾想到过放弃,但终究坚持到最后并且登顶成功了。有时自己也奇怪:“我竟然能上来了?”正是因为一步步的攀登,才能顺利登顶。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?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放弃才没有成功。在生活中总结出这些道理往往需要10 年、20年,等你领悟时,很多事情木已成舟,来不及改变了。但在登山过程中,一个星期就可以让人们懂得很多,这是人生的浓缩。

回到真实的生活中,遇到坚持不住想放弃的事情,我会想到登山的体会:成功没什么诀窍,只不过就在坚持、再坚持一下之中。

登山之前,我认为人生短短几十年,能做成一件事已很不容易。但在登山之后,我感到人的潜力无限,可以成就更多奉献,体验更多乐趣,这是人生的延长。

登顶的整个过程中,我都没有太激动的感觉,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热泪盈眶。然而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,公司放了中央电视台拍的20 分钟短片,王石书播放到第一小组登顶展旗的镜头时,音乐一起,心头颤动,眼睛湿润了。

配资门户网(https://www.peizimenhu.com/)股票入门知识_炒股配资平台_配资炒股行情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